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文献资料介绍「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文献资料」

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文献资料介绍「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文献资料」

作者:霁苔驿茶网 / 发布时间:2025-08-10 01:53:19 / 阅读数量:0

关于普洱茶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唐代。《蛮书》 (864)唐繁绰写的云:“茶出银盛市山,散而采之,无道而作。孟舍曼用胡椒、姜、桂皮煮着喝。”因为当时普洱茶的地名还没有确立,所以当时的普洱茶应该是银生茶。

早在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就不顾千里之外,在六大茶山所在的易武设立了“益州市”,把茶林视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可见王朝的重视程度和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唐乾福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至后来普洱的路线上设置了睑疗,并命名为“布利睑”。当时,在布利睑以南,也就是澜沧江以外,有土司控制在车内,河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布利睑的管辖之下,自然包括益州城及其六大茶山。每日眼皮归音圣节管辖(在京东)。

这时候茶叶已经传到了中原,然后随着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入藏。茶叶因其品质优越,具有解毒、散寒、消食、解油腻的功能,深受藏民青睐,藏民视其为“酥油茶”的绝佳配料。此后,他们翻越雪山,漂流金沙江,穿越漓江、银盛城,再到布利,在那里用马匹、奶制品、药材、豆金换来布利茶叶。

这是南宋人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中所写的:“西蕃(西藏)自唐代以来就使用普遍茶”。据清朝《普洱府志》年的记载,“吐蕃茶年出货量达3万吨”。这期间,为了方便携带,茶商们把买来的散装茶叶蒸熟,紧紧压成团茶。大的叫“人头茶”,小的叫“牛心茶”。紧实的团茶被运到千里之外的西藏。在长时间的运输过程中,团茶中的茶多酚促进氧化和自然发酵,茶叶变黑,口感清香。区别于其他茶叶,易于区分和识别,逐渐受到藏区的喜爱。

到了宋代(960 ~ 1279),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设立的布日睑改为布日部,先属魏初府,后属勐社镇。此时宋朝和北晋连年战乱,急需战马。大理政权在布日布设立“茶马市场”,用布日布的茶叶换藏马,再转运到宋朝,用棉缎珠子换首饰。茶叶市场的扩大将加速全国各地的茶叶种植。据《澜沧县志》记载“板外茶树种植于北宋”。

元朝(1206-1368年)蒙古铁骑占领云南,宋朝改布日为普日,思茅设思茅,设“滇”,普日思茅滇司设普日,辖两滇及南方各地。典属沅江道为中庸。元代中期,普日所产茶叶随以肉奶为主食的蒙古人进入俄罗斯,被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写于《战争与和平》年。说:“元代种植的有景迈、萌本、芒更、诺岗、芒景、翁居、翁洼、芒红等茶园”。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日改名为普二,划归车里军民宣传部管辖。

万历年间(1572 ~ 1620),李时珍出版的《药典》《澜沧县志》,记载“普洱茶起源于云南普洱茶”。

《本草纲目》明代编纂的记载中写着:“车中普洱,茶产于此”。如果两种语言相同,那么普洱这个词和普洱茶的名字就一致固定下来了,此后一直保持不变。

两定时间,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普洱府早了109年多。据考证,普洱一词由唐代的布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洱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普洱茶是w

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文献资料介绍「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文献资料」

清朝(1644-1911年)顺治十六年(161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腾、茶山、勐养、蒙文、勐邦、勐格、谢杰、勐湾、上勐吾、下勐吾、正东共十三版,归沅江政府管辖。据公元《云南通志》年记载,“顺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每年加工茶叶10万吨,3万吨茶叶经普洱经丽江销往西藏”。康熙三年(1664年),元符江普洱支局成立,元将通判迁至普洱,为普洱通判,辖13版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