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乃我国大众喜爱的饮料,已风靡世界,但是茶叶在我国发展缓慢,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本文笔者以大量调查事实分析了茶饮料市场进入迟缓的原因,并特别就使用适合国情的透明直观的茶饮料包装提出建议。
1、茶饮料的市场进入为什么这样难?
中国人饮茶,历史源远流长,在人际交往,公务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茶成了一种具有高尚象征意义的饮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现茶对调节人体代谢功能,增强免疫能力及预防某些疾病有重要作用。茶中的儿茶素、黄酮苷、脂多糖及某些微量元素已被科学实验证实是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具有保健功能的重要成分。但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使人们不可能每天都腾出大量时间慢斟细品。八十年代,日本伊藤园以我国乌龙茶为原料,首先推出即饮式茶饮料(250ml马口铁易拉罐和1.25LPET瓶),通过电视广告和自动售货机大力促销。十多年来,茶饮料不仅风靡日本,也在欧美和东南亚大肆流行。笔者一九九七年在日本讲学期间,听同行介绍,1996年日本已有茶饮料灌装厂250家,年产销量为360万吨,每年仅生产乌龙茶饮料,就要从中国进口(包括台湾省)各类乌龙茶2万吨,近年来还推出龙井茶、茶莉花茶及多种中草药茶饮料,畅销不衰。平均每个日本人年消费量达到24公斤。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茶饮料生产量已达1000万吨(包括冰茶)。但我国自九十年代初茶饮料上市以来,先后有数十家饮料厂向市场推出茶饮料,产量至今只有10余万吨,市场也局限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少数南方大中城市。
什么原因阻碍了茶饮料在中国这个饮茶大国的流行?几年来,笔者组织有关人员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就市场容量而言,中国每年国内消费各类茶叶近30万吨,按照1:100的茶水比换算成茶饮料,即为3000万吨。其中如果1/10开发成即饮式茶饮料,国内市场每年也可销售300万吨。交通部门提供资料表明,全国流动人口每年均在10亿人次以上,若每人在流动中消费500ml茶饮料,亦达50万吨。说明茶饮料的潜在市场十分巨大。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茶由泡饮慢啜改为开罐即饮,由热饮改为冷饮,消费者有一个观念和习惯转变过程。首先他们要克服多年来“冷茶伤胃”、“隔夜茶致癌”等缺乏科学依据的传言影响;也要把经现代科学的严格萃取、精细过滤、高温瞬时灭菌(UHT)及无菌化灌装生产的茶饮料同传统方法烹制的茶水加以区别。因为,国人饮茶较西方更为讲究,既要观其形和色,又要欣赏其香和味,某些嗜茶者对特定的香味还有一定依赖性。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