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爱好者_品茶高手不是这样的而是这样的………

品茶爱好者_品茶高手不是这样的而是这样的………

作者:霁苔驿茶网 / 发布时间:2025-08-19 01:10:07 / 阅读数量:0

前几天,一位来自福州的茶友告诉我说,其喝茶圈子里有位喝茶“高手”,常说自己能喝出产自武夷山某峰岩坑涧的岩茶。当即有人质疑之,我感到疑得有理。

诚然,在武夷山历史上曾出现一位品茶高人,大名陈书省。我在《武夷茶说》一书作了介绍。此君从小就入茶行,初行烧水洗杯之活,因生性勤快好学,被接纳为审评学徒。继之充当下手,后为师傅。几十年绕审评台悠转,端杯翻盖千万。闲时翻山越岭于山间茶家,询问茶情,领略茶韵,反复比照,形成深刻印象;对各峰岩山场之岩茶气息,细微差异录之于胸,记之于脑,终成武夷茶史上的一代大师。这是潜心修持的结果,常人难入其境界,故其得名“省公”尊称。

中为“省公”陈书省

“省公”高行无可非议。但是,其中有些客观因素,局外人鲜为知晓。即“省公”所处时代岩茶状况与今大不相同。

山场划分不一样

茶品差异乃自然之事

过去一座峰岩、一条坑涧的茶地,基本上是一座茶厂、一个小队的,特别正岩区。因此,每一个茶厂、生产队的山场管理、制作手法等较统一,茶品质量比较接近。

上世纪80年代分山包产到户时,好山差山、近山远山、坑涧山坡地山进行搭配,一个山头,一座峰岩,一条坑涧,一处窠洞的茶地分成若干家,甚至一块茶地各人一半,……如此一来茶地严重“插花”。随后,各家栽种品种,管理方式,施肥多少,采摘大小(老嫩度),制作手法都不可能一致,茶品差异乃自然之事。

品种数量与现在不一样

从民国到上世纪70年代,主要品种是水仙、菜茶,外有一些单丛、名丛。

品茶爱好者_品茶高手不是这样的而是这样的………

后加有梅占、乌龙、肉桂、八仙、凤凰单丛等。

而今从安溪、省茶科所引进的黄旦、奇兰、黄观音、金观音、瑞香及台茶,品种数量多了好几倍。

相关阅读